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就业创业 > 通知公告 > 正文

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能力 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引航

发布日期:2008-04-18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除了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人数悬殊、毕业生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完全一致等客观因素之外,大学生自身与职业生涯规划密切相关的主观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内容和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一些高校把大学生职业指导作为学生毕业时才进行的一个阶段性工作,内容仅停留在解说就业政策、发布需求信息等层面上。从时间上来说,在毕业时才做这样的安排显得不尽合理;从内容上来说,仅仅是就业政策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从方式上来说,形式化的教师授课效果是不显著的。

  “招生―培养―就业”是高校教育服务过程的主线,向社会输出人才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之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就业服务能力,体现了高校品牌的实力。因此,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新职业指导服务模式,提高就业服务能力,显得刻不容缓。

  大学生职业指导应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结合高校对大学生成才培养规划来分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高校职业指导服务既要有统一性,还应有多样性的差别,要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提出合理的发展途径和成长方向,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观念结构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进行实践的平台,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

  职业生涯教育是最贴近社会现实需要和个人需要并试图在两者之间建立共同点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职业辅导必须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场情境。一些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效应或者社会关系网络,主动引进具备丰富职场经验的人士担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人和启发者,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大多并无丰富的职场经验,纯粹理论性的指导,其效果不由得让人怀疑。因此,在引进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应当让我们的教师走出去,让他们到各种用人单位去亲自体验求职、面试的细节,了解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如同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一样,他们必须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和技能。这就需要学校在实践中创新“高校―学生―社会”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为大学生就业早日引航。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