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事,我们需要永远铭记
有一些人,我们需要怀念
用电影,记录历史
电影学院“传递中国情”系列
看历史的模样,铭记过去的故事
影片梗概
1947年春,孟良崮战役前夕,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娶月芬进了门。烟庄的男人们大多上了前线,妇救会会长兰花带着妇孺老幼,正准备着一场艰巨的支前任务,他们夜以继日地摊煎饼、筹马草、做军鞋。大壮的父亲害怕独子战死沙场,谎称老伴病重骗回儿子,将其锁在地窖中。黑燕召集秀秀、小鹤用调虎离山计协助大壮返回军队。月芬赶了几十里路回娘家借粮,在路上与从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不久,丈夫牺牲,致成终身憾事。孟良崮战役打响后,兰花带着众姐妹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该片由我院院长王坪执导。
观影感悟
电影《沂蒙六姐妹》中,探讨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藏子”就是一个与集体记忆具有某种对抗性的情节。儿子回村看望父母,翌日早晨又要整装待发,父母忧心儿子的生命安全和家族的香火延续,选择将儿子骗入地窖,并将其“软禁”,借以逃脱残酷的战争。“逃兵”故事居然出现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这是“十七年”电影创作者很难想象的,观众在惊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切肤的真实。而随后的“烧草棚营救”情节更是诙谐风趣,展现了“姐妹情谊”的某种原始形态,在残酷的悲剧氛围中飘过一股活泼气,呈现了创作者的多元性意图。
导演王坪将“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搬上大屏幕,这本身就是一次从集体记忆中开掘个体记忆的实践。她们在后方默默辛勤付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在题材的规训作用下,个人记忆又与集体记忆形成了深层的共谋:影片重点开掘的一些“盲区”,如爱情,蕴含着民族团结、家国一体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有力建构着中华民族的积极形象。
——19影摄陈胜男
蒙山伫立,人杰地灵。红色影片《沂蒙六姐妹》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沂蒙六姐妹带领群众革命的感人事迹给人以内心深处的思索和感悟。
沂蒙六姐妹只是众多红嫂的缩影,更是万千革命前辈的缩影。她们挥洒自己的青春,将自己的人生为革命注入动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内心所想的不再是自己的幸福,而是民族大义。
她们的沂蒙精神感动着万千国人,洗涤着国人的心灵。让国人永远记住她们,永远记住为了和平而奋斗的革命前辈。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以后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将优良精神传递下去!
——19影摄王京文